close

DSC02930.JPG

在我們Level 3的課程中,

我們會教導寶貝們植物的生長同時需要陽光、空氣和乾淨的水……等成分,

並實際帶領寶貝種下自己的第一顆種子在土壤(或是棉花)裡,

然後老師每天都會帶寶貝們去為自己的盆栽澆水,

可愛的小朋友們還會唱歌給種子聽希望種子快快發芽,

我們不難發現在寶貝們面對具有生命力的種子時,

他們的動作也會放慢而變得溫柔,說話的聲調也柔軟許多,

就像是一個個稱職的小農夫一樣在稚嫩的臉龐上自然地流露性情,

而這是一股珍貴的力量,

對小朋友是、對植物是、對我們的生態更是。

  

「只是要尋找一處適合翱翔的天空,就是這麼單純的期盼,

對生存在台灣的老鷹來說,卻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遙遠的夢。」

這樣的開場震撼了我們,這一部由吳念真旁白、林強配樂,

耗時23年所拍攝的紀錄片《老鷹想飛》,

牠呈現出台灣嚴重的土地和環境問題,

它是繼《看見台灣》後又一部令人震驚和省思的紀錄片。

 

 影片中真實記錄自1980年代起,

因為環境變遷、人為因素、過度開發等關係老鷹的數量驟減,

1991年統計全台灣的老鷹數量僅存175隻,

其中的原因包括獵人將捕獸夾放入鳥巢內以獵補老鷹,

農民為了消除鳥害、蟲害所帶來的農物損失而下藥物至土壤裡毒死鳥兒,

並在食物鏈的影響下使老鷹走向滅絕;

在2013年底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研究員在18公頃的紅豆田中,

撿獲近3000隻鳥屍,死因皆為劇烈農藥中毒。

 

在面對這片養育我們長大的寶島下,我們所留下的是什麼?

 30年來農業耕種採用化學農藥和肥料並採用高密度的耕作法,

大量老鷹和鳥類的死因所捎給我們的訊息悄悄的在告訴我們,

我們人類所吃的食物也不安全了,

具有農藥殘留的土壤不僅傷害了我們的土地、動物和生態,

更傷害了人類自己。

 

 在片中紀錄了沈振中老師20年的追蹤研究和林慧珊小姐的努力推動下,

目前統計台灣的老鷹數量增加到約300~500隻;

而一些農友也開始響應友善生態的耕作方式。

《老鷹想飛》這部記錄片也隆獲第12屆「世界野生生物影展」的「環境保護獎」,

但保育人士最盼望的還是希望政府能輔導地主和農民與環保團體共同合作,

發展台灣的〝生態農業〞讓台灣的生態也可以重回寶島的光榮。

 

 友善耕作、耕作友善,當我們大人能將保育生態環境放在成本利益之前,

讓我們能與共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動植物合諧共存,

當我們懂得尊重、懂得利牠,

這無疑對孩子來說是最寶貴的身教,

在他們小小的心田裡也能耕作出友善,

我們的大地之母才能真正的與我們共存共榮,

台灣也才會是一個適合孩子生長的環境~ 

                                                                                                                                                                   karcida

                                              

資料來源:台灣動物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olfe & karcida 的頭像
    wolfe & karcida

    光境國度

    wolfe & karc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