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的發展可以幫助孩子在人際關係相處、行為控制能力和遵守紀律上養成良好的根基。
自制力簡單的來說可以說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越來越多人發現,
某些孩子在自我控制的能力上較顯低弱,
所以容易導致人際關係不佳、難以遵守生活紀律,
甚至在常規的建立上也較為薄弱,
自制力是後天培養而成的,
有些論點指出通常自制力較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上較顯散漫或是規則時常模糊不清,
讓孩子較難依循。
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曾經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
實驗過程是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
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
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15分鐘,
如果願意等待15分鐘的時間,
15分鐘後就可以再多得一塊棉花糖當作獎勵。
10年之後再追蹤這些小孩,
結果發現能夠等待獎勵的孩子,
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來的有成就。
你可能也曾聽過這本很有名的暢銷書《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主角喬辛(Joachim de Posada)就是在4歲時參加史丹佛棉花糖實驗的孩子之一,
如今的他已經是身價數10億的網路出版商了。
15分鐘對一個4歲的小孩子來說是很煎熬難耐的,
喬辛至少有10次以上差一點就要吃掉了,
甚至還不小心去舔了它一口,
後來喬辛利用唱歌、跳舞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來度過漫長的15分鐘,
終於喬辛通過測試得到了2顆棉花糖。
然而研究人員回收了將近100份棉花糖的家庭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
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或是掙扎了很久才吃掉的小孩),
比起那些立刻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
在學校裡的表現都來的比較好。
能「延遲享受」的孩子他們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上較好,
也比較會處理壓力,
甚至在SAT(美國大學入學學力測驗)的成績也都會比較高。
既然自制力對孩子的影響那麼深遠,那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呢?
事實上生活常規的訓練對孩子的獨立性、規劃力和自制力都有正面的幫助,
當我們可以放手讓孩子有多嘗試的機會,
同時養成固定規律的生活作息,
還可以發展出孩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而建立清楚卻不失彈性的規則對孩子的行為規範也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歡迎認識你們小孩的大腦》書中提到,
在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地方是我們發展自制力的區域,
而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前額葉皮質的活動以幫助自制力發展,
例外還包括武術、瑜珈、靜坐等也都有幫助。
有一位很疼愛女兒的媽媽,她對女兒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
有一天她和我說,
她昨天晚上終於受不了,
看著她女兒把房間客廳丟的到處都是玩具,
她警告女兒若再不把玩具收拾好就要把它們全部收進垃圾袋裡丟掉。
結果沒有養成習慣收拾的女兒還是沒有收拾,
下場是玩具全部都被丟掉了。
我也提醒媽媽下次要買任何女兒要求的東西時,
包括髮窟、髮飾、洋裝還是玩具,
都要讓她感到「延遲享受」的感覺,
不要太快答應她的要求,
並且建立玩玩具的規則,
也要事先高知若破壞規則會有甚麼樣的結果,
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更能養成愛惜玩具的習慣,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自制力就會逐漸養成。
Karcida
留言列表